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
历史性成就和基本经验
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开始进入政党政治时代。也正是从这一时期起,青年群体的集体行动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社会变革的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这场伟大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始终由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充当急先锋的角色。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革命的主体性力量,其一诞生就推动青年团的组建,100年来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党的青年工作在探索中前行,在困局中创新,取得了重要历史性成就,形成了一系列基本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实践和青年特征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的青年工作论述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任何一种社会力量作用的发挥程度和影响边界,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所处历史时期主导性政治力量认同与支持的程度。中国共产党作为青年工作的领导者和推动者,从党的早期领导人到第一代领导集体,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时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在把控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格局中,领导中国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前后有机衔接,接续思考探索,形成了一系列认知青年、引领青年、动员青年、服务青年的重要论述和思想,不断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形成、丰富和发展。
自1915年《新青年》创刊开始,陈独秀、李大钊等思想先驱在提倡新文化过程中极力讴歌青春的力量,肯定青年创造新世界的生命力,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也颇多依重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在创建共产党早期组织之后,随即指导组建地方青年团作为党的预备学校。很多革命者一开始都是从事青年工作的。1925年党的四大决议案指出:“青年运动是共产主义运动中一部分重要的工作”,“青年运动必须在共产党指导之下”[1]。1927年党的五大决议案强调:“在革命运动发展中,中国的青年们有很大的作用”。“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一条运河,党须经过这条运河,而影响到广大的劳苦青年群众”[2]。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毛泽东明确指出:“‘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队伍中,有由中国知识青年们和学生青年们组成的一支军队”[3]。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更是将国统区的青年学生运动称为第二条战线。周恩来也坚定地预言“谁有青年,谁就有将来”[4]。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党的领袖均无一例外地肯定青年群体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重要的先发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培养一代新人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全面系统地论述青年的时代特点、历史地位、社会价值。毛泽东生动地将青年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5]。他以政治家、战略家的视野,将青年定位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提出要培养“又红又专”社会主义接班人,强调“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6];他注重青年身心健康发展,号召广大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强调青年的成长路径是“教育要与生产相结合”,理论学习要和生产实践相统一。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对青年成长、青年工作给予具体指导。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从党的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出发,对青年发展和青年工作提出新见解。他把青年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提升到新的高度,多次重申“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过国际先进水平”[7]。他极具预见性地提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强调“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8];“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9]。面对干部梯队建设存在的问题,邓小平将培养年轻干部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他指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10]。“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善于发现、提拔以至大胆破格提拔中青年优秀干部”[11]。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45.
[2]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117-120.
[3][15][20]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65,568,526.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898—1949)[M].北京:中央文献版社,1998:645.
[5]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66.
[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7][1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323.
[8][9][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111,380.